
一代伟人毛泽东自幼便熟读经史,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,特别是对《周易》,有着非同一般的造诣。
毛泽东固然已是奇才,而说起这《周易》更是不得了,可以毫不夸张的讲,《周易》是中华文明的源头。相传当年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在一个叫羑里的地方,在困顿之中,周文王究天人之际,创制发明了周易,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。此后《周易》对于中国历代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孔子读易,纬编三绝,而为之传。这是见于《汉书·儒林传》的,历代大儒先贤们都会在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有《周易》的存在,更是会在晚年去穷尽最后的精力专心研究《周易》。可以说:“不知易,无以知性命之理。
”
早年在长沙读书时,毛泽东就和他的朋友蔡和森等人探讨过《周易》,并在长沙附近的寺庙里和住持讨论过相关问题,庙里的住持也深深为毛泽东的见解感到折服,可见毛泽东在《周易》上没少下功夫。
在战争年代里,毛泽东在军事布局中更是深合易理。在周易的八门里,西北为“天门”,东北为“艮门”这是八卦里仅有的两个吉门。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,一路从东南打到西北,占据了“天门”而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,林彪的东野又控制了东北,占据了另一个有利的位置,这样的军事布局,既高高在上,又遥相呼应,随后的三年解放战争里,八百万国民党精锐灰飞烟灭,最后被赶到狭小的台湾岛上去了,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。有人也许会说这只是附会罢了,可是北京的位置正好的已经八卦里的休门,住息兵修养,结果后来北京果然是没有大动干戈,和平解放,这恰好是毛泽东用兵布局暗合易理的明证。当初放着富裕的东南不占据,反而撤往西北,很多领导人都反对长征,可是毛泽东不为所动,坚持如此,事实最终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,也再一次印证了《周易》的威力。
不光是战争时期,在建国后,和平建设时期的毛泽东也多次在谈话中提到《周易》。他在1956年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批判党内一点论的倾向时说:中国古人论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不能只有阴没有阳,或者只有阳没有阴,这是古代的两点论,形而上学是一点论……(见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321页)这个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,就是从《周易》的核心观点里面来的,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,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。毛泽东讲政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用《周易》来点明问题,简明扼要,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实质,这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问题上,有很大帮助。后来引申出来的《矛盾论》、《实践论》、《论十大关系》等作品,都是毛泽东结合具体问题,创造性的发挥运用《周易》的结果。可见,毛泽东成就的一番事业,当真离不开《周易》的帮助,也正是有了像毛泽东这样能够发挥传统文化精髓的人,《周易》的魅力也才被更多的人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