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上记载说:孔子晚年喜欢《易经》,读《易经》以至于绑住竹简的牛皮断了无数次,痴迷到凡事都要占上一卦的地步。孔子还为《易经》做了十篇注释,称作《十翼》,孔子还说,如果能早点读《易经》,那么我就‘彬彬’了。这里的‘彬彬’,孔子在《论语》里做了解释,说: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,则会显得粗鄙,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,则会显得轻浮,内外兼修,掌握了《易》的文与质的度,则有君子的风范了。
孔子一生对待鬼神的态度是‘敬而远之’,但对《周易》却推崇备至,不能不说这是一件怪事,但孔子又是如何喜欢上《易经》的呢?
《周易乾凿度》上记载了孔子第一次占卜的故事:孔子,鲁国人,生平并不知道有《易经》这本书,一次偶然占卦,得了《旅》卦,去请教商瞿氏,商瞿氏解释说,‘你有圣人的智慧,却没有圣人的地位’,孔子听后潸然泪下,叹息说:‘这就是命啊!伏羲根据吉祥的龙马送来的《河图》,写出八卦,教育子民耕种养畜,大禹有吉祥的神龟送《洛书》而治理了洪水,而我什么都没有,这就是命啊!’此后放弃理想,一心研读《易经》。
《论语.述而》也有记载:孔子说,再让我多活几年,如果从50岁就开始学习《易经》,那么我就不会犯那么多错误了。为什么是50岁呢?孔子也犯过错误吗?我们不妨来看看孔子的年谱。
孔子20岁时在鲁国,只担任一个相当于仓库保管员的‘委吏’职位;35岁时,由于鲁国内乱,跑去了齐国,齐国国君准备重用孔子,但被晏婴制止,晏婴认为孔子推行的‘复礼’不切实际,比如操办先人的葬礼,普通人家就有可能倾家荡产,这些礼节对齐国来讲只能是空耗财力,无一点益处,齐国要的是国富民强的治国之策,不是这种繁文缛节。一直到了51岁,孔子在鲁国才受到重用,鲁定公九年,孔子51岁,任中都宰,52岁升任司空,大司空,摄相事,也算是位极人臣了,而且孔子将鲁国管理的很好。

当时邻国齐国有点担心鲁国的强大会对自己不利,就以女色诱惑鲁国君臣,鲁国上下从此不理朝政,孔子一怒之下,离开了鲁国,当时孔子55岁,从此开始了他那著名的周游列国的旅程。
孔子周游列国,还是想着做官,以实行他的政治理想,并且为了做官,也做了一些不恰当的事情,比如说去见南子。南子是春秋时出了名的美女,卫灵公的宠妃,掌握着卫国的实权,名声不大好。美女单独召见孔子,在当时看来是不合礼数的,所以孔子的弟子——耿直的子路不高兴了。子路一向愚钝,但对孔子一直忠心耿耿,孔子对子路那是又恨又爱,所以孔子赌咒发誓说:我去见南子,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,就让天厌恶我吧!
如果说孔子依‘礼’见南子,并无不可的话,那么《论语.阳货》上记载的另外两个人,就有点不齿了,一个是公山弗扰,也就是公山不狃,一个是佛肸(音念作‘毕西’),这两个人都是乱臣贼子,都想邀请孔子辅佐他们,孔子居然想去“感化”,虽然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去成,然而对于孔子这样一位以刚正不阿的品性著名的人来说,仍然有人把它算是污点。当然,孔子也有精彩的对话为自己辩白,但无论如何,为了实现推行其仁政理想,而差点屈尊依附于不忠不义之人,还是有点“丢人”的。
孔子周游列国归来,得《旅》卦,方知天命如此,强求不来的,也方知《易》之博大,早将他的命运昭示,才对《易》推崇备至的。我们不妨也想象一下,如果孔子早一点读《易经》,早一点让他得知他的天命,那么,我们的历史上还会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,以及他伟大的思想吗??凡事的发生必有其特定的缘由和价值……

回过头来,我们再看看孔子占的《旅》卦。旅者,小亨通,失其本居,寄养他方,需要依靠别人,然而靠别人能靠得住呢?孔子乃是殷商后代,算是有帝王血统的,一生志在行“仁”、复“礼”之大道,得了这么一个小亨通的卦,‘有圣人的智慧,却没有圣人的地位’,所以孔子哭泣!
《孔子家语》也记载了孔子占卦的故事:某日孔子给自己占了一个《贲》卦,有郁闷不平之色。弟子子张就问了,老师啊,一般人得到贲卦,都很高兴,老师您为什么不高兴呢?孔子自己解释说,《贲》卦说我质地不纯,不够好,所以郁闷。
《旅》卦象征孔子满腔热血奔走于列国之间,希望能一展宏图,结果却常常如丧家之犬一般狼狈不堪;《贲》卦则象征其晚年安于教育,化成天下,这些对于孔子生前来说,只能算是小亨通。
然而孔子所占的这两卦中,都有着绝好的爻辞。《旅》卦上说孔子终究会得到最高的荣誉;《贲卦》上说帝王会给孔子送微薄的礼物以表达敬意,帝王是什么啊,帝王乃九五之尊,天之子,天子向你致意,这谱摆得还不足够吗?是的,这些都说明了孔子思想最终会被天下人所认可而流芳万世。
孔子若能有知,2000多年之后,在这深更半夜,仍然有一位叫‘祝福’的网友,写一篇不入流的文字来表达对他的敬意,孔老夫子会欣慰领受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