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》这本书,里面分经和传两部分。《易经》的作者是周文王,内容就是那64卦384爻的杠杠组合及卦辞、爻辞等符号语言的汉化说明。
《易传》包括十篇,分别是《彖传》上下篇、《象传》上下篇、《文言传》、《系辞传》上下篇、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和《杂卦传》,它就相当于一本论文集,是孔子及后人写的。但是大家都习惯于把功劳算到孔子的头上,相当于把微软公司把WINDOWS视窗系统的版权交给比尔·盖茨,或者苹果公司把发明苹果机的功劳都归到乔布斯头上一样。
上面说了,周文王虽然把周易的操作系统由DOS改成WINDOWS,但毕竟是1.0版本,版本过低,后人读起来还是不方便,还需要进一步解释周易原理,于是孔子这位中华人文界的第三代领导人就横空出世了,他接过了伏羲的棒。
孔子对于中华特色人文主义路线的贡献,就是作“十翼”(易传),形成“孔子思想”。
譬如,对于文王的乾卦卦辞“元亨利贞”,孔夫子是这样解释的:
“元者,善之长也,亨者,嘉之会也,利者,义之和也,贞者,事之干也。君子体仁,足以长人;嘉会,足以合礼;利物,足以和义;贞固,足以干事。君子行此四者,故曰:乾:元亨利贞。”(《易传·文言》)
对于周文王说的“潜龙勿用”,孔子这样曰:
“龙德而隐者也。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,遯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。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确乎其不可拔,潜龙也。”(同上)
这样,孔子先生就把伏羲帝的周易WINDOWS1.0升级到了2.0,解释越来越深入,说的话越来越多,而后人对于周易的内涵也越来越容易理解和把握。
从伏羲帝到周文王再到孔夫子,从186到386到486(文王一个人做了两代文化领导人嘛,很diao吧),中华易学人文主义路线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内核是由他们三位奠定的。后来的几千年,世人只能沿着他们的道路去做论证和丰富,修修补补,再也无人有能力做到大的升级改版和换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