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又名:人生失败的八十一个密码)
宋昇洋 著
有人问一位山人上山的路,山人回答:“我走了几十年山路,从来没有到达过山顶,所以我无法告诉你哪条路可以上山,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哪条路不能上山。”
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亲而誉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悠兮其贵言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谓:“我自然。”
一流的统治者,老百姓只是知道有他的存在;二流的统治者,老百姓都赞美他;三流的统治者,老百姓都畏惧他;最差的统治者,老百姓都侮辱他。因为统治者缺乏可信度,所以老百姓才不信任他。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易发号施令。事情办成功了,老百姓都会说:“我们本来就这样。”

统治者之所以缺乏可信度,是因为话说得太多,话说多了就没人听。施政得当的标准是要让老百姓感到这是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,没有谁强迫和命令他们去做。

滥施号令
统治者之所以缺乏可信度,是因为话说得太多,话说多了就没人听。施政得当的标准是要让老百姓感到这是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,没有谁强迫和命令他们去做。有为而治,就像“贞观之治”、“康乾盛世”,是儒家治国,秦始皇的统治是法家治国,休养生息是道家治国。每个末代王朝,朝纲都会败坏,所有人都不把统治者放在眼里,争先恐后地起来造反,根本无法治国。统治者要做到以下几点:一、要勇于承担责任,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、推给老百姓,不是因为老百姓难以治理,而是因为统治者不会治理,统治不好,只有统治者的错,不会是老百姓的错。二、不要轻易发号施令,为了有为而干扰民生,发号施令太多总有不能兑现的情况,就会使统治者失信于民,老百姓心有不服,统治者若被迫使用武力镇压,就会进一步激起民愤,导致老百姓奋起反抗,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。聪明的统治者应该谨慎言词,不轻易发号施令,你想让老百姓做某些事情,不要大张旗鼓,不要用命令指挥强迫,而是要想办法让他们懂得做这些事情的好处,让他们自愿去做,主动自觉想办法做好,这才是高明的统治方法。争者喜欢发号施令,崇尚武力治国,以法治国,喜欢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,用来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执行,稍有不服就用武力镇压,难免激起民愤,引发动乱,从而使天下不能太平,最终也难逃被推翻的厄运。

政令频繁致绿林赤眉起义
王莽设置羲和命士,督促实际管理财政的五均、六管制度。每郡有几个份额,都由富豪、大商人担任。这些官员乘坐驿车,谋求小利,往来全国,趁机与郡县官吏勾结,做假账。国库未能充盈,百姓更加穷苦。
天凤四年(公元17年),王莽再下诏,重申肯定六管制度。每一项管理制度下达,总要为它设置条规禁令,违者重罪甚至斩杀。奸猾之徒与贪官污吏同时侵害百姓,百姓不得安宁。此外,上公及以下有奴婢的人一律交税金,一婢缴纳三千六百钱,天下愈发愁苦。新立的法令,琐碎而且苛刻,百姓动辄就不慎触犯。农民没有时间耕田种桑,徭役繁重。而旱灾、蝗灾接连发生,诉讼官司长久不能结案。官吏用残暴的手段建立威严,利用王莽的禁令抢占民间财产。富人无法保护自己的财产,穷人不能活命。

于是,百姓们无论贫富都当起贼寇。临淮人瓜田仪盘据在会稽郡长州。琅邪吕母聚集党羽数千人,诛杀海曲县宰,乘船入海为海盗,人数越来越多,有一万左右。荆州发生大饥荒,百姓逃入山野沼泽,挖掘荸荠而食,相互抢夺。新市人王匡、王凤出面为大家评理,排除纠纷,于是被推做首领,拥有数百人。这时亡命客南阳马武、颖川王常、成丹等,皆来投奔。他们一起攻击距城市较远的村落,藏在绿林山中,数月之间,集结到七八千人。又有南郡张霸、江夏羊牧等,与王匡同时崛起,皆达万人之众。

调
解
心
法
(作者简介:宋昇洋,国学学者、五行起名大师。《中华汉字易象字典》总编、暨南大学、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、广东省电子教育委员会副会长、广东省国学学会、中国易经学会、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、中国易象姓名学、中国五行手诊学创始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