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又名:人生失败的八十一个密码)
宋昇洋 著
有人问一位山人上山的路,山人回答:“我走了几十年山路,从来没有到达过山顶,所以我无法告诉你哪条路可以上山,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哪条路不能上山。”
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故建言有之:明道若昧;进道若退;夷道若颣;上德若谷;大白若辱;广德若不足;建德若偷;质真若渝。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;道隐无名。夫唯道,善贷且成。
上等的人听到道,就会努力去实行;中等人听到道,将信将疑;下等的人听到道,大声嘲笑。世界上下等人居多,如果不被人嘲笑的话,证明你还没有体会到道。因此我给你一点意见:明显的道好像暗昧;前进的道好像倒退;平坦的道好像崎岖;高尚的德好像低谷;最洁白的德好像污辱;最广大的德好像不足;最刚健的德好像懈怠;最朴实的东西好像空虚。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;最伟大的物器总是最后完成;最高昂的声音听不到声响;最庞大的东西看不到形状。道虽然幽隐无名,但只有道才能滋润万物、成就万物。
令人敬畏的人比较突出,往往受到别人重视,因此受到的阻力也大。
引人注目
人有三种,一种人很让人敬佩,一种人比较平庸,一种人行为怪诞,毫不起色,几乎等于三无:无能、无用、无德。但在事业成就方面却是:那些原先让人嘲笑、看不起眼的、平平庸庸的人,反而建功立业;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人却往往死得很惨。以刘邦和项羽为例,项羽一直被人们敬重,是个大英雄,但是三十二岁就已自刎乌江了,尸体还被五个人争抢;刘邦出身贫苦,有好酒好色的流氓本性,平平庸庸,但是却当上了皇帝。
事实往往跟人们的印象相反,这是为什么?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,他们本身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别人,令人敬畏的人比较突出,往往易受到别人重视,因此受到的阻力也大,而平平庸庸的人往往就不会那么容易遭受攻击。明显的道,如果不是暗昧的样子,早就遭人非议了;先进的道,如果不是倒退的样子,早就被排挤在外了;高尚的道,如果不是低谷的样子,早就遭人玷污了。
聪明的人不会片面追求去做符合大众标准的好人和善人,正如太好的东西容易引起贼心一样,只有不被别人知道的好东西,才可以在家中长久保留。
方正的东西,如果具有棱角,早就给人磨平了;庞大的器物,如果完成得比较早,早就遭到磨损了。太白的衣服容易弄脏,太大的声音会把人们的耳朵震聋,最大的物体如果有形状,人们就会一人取一块,它也不能成为最大了。正因为它没有形状,别人看不见,所以不容易去伤害它。这些道理就是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”的具体描述。
争者不懂得如何扮演弱者来保护自己,做事情追求明显,抛弃暗昧,只懂前进,不懂退而存身,光芒耀眼,有棱有角,处处显露自己的行踪,处处宣扬自己的形象,处处引起别人的注意,走到哪里都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,从而处处遭到阻挠。虽然争者也会受人尊重,或是成为人们眼中那种有用的人,但是,却也因为自己的有用而成为祭堂上的供品。一个不懂得隐藏自己、保护自己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最后成功的;一个有一点小小成绩就暴露无遗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最后成功的;一个过早地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和追求目标公之于世的人,是不可能获得最后成功的;一个做任何事情都锋芒毕露、有棱有角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最后成功的;一个按照别人的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的人,每时每刻都以世俗的眼光去包装自己的人,也是不可能获得最后成功的。聪明的人不会片面追求去做符合大众标准的好人和善人,正如太好的东西容易引起贼心一样,只有不被别人知道的好东西,才可以在家中长久保留。
卖弄聪明的杨修之死
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,又被马超拒守,欲收兵回都,又怕被蜀兵耻笑,心中犹豫不决,正碰上厨师进鸡汤。曹操见碗中有鸡肋,因而有感于怀。正沉吟间,夏侯惇入帐,禀请夜间口号。曹操随口答道:"鸡肋!鸡肋!"夏侯惇传令众官,都称"鸡肋!"。行军主簿杨修,见传"鸡肋"二字,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,准备撤兵。有人报告给夏侯惇。夏侯惇大吃一惊,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:"您何收拾行装?"杨修说:"从今夜的号令来看,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。鸡肋,吃起来没有肉,丢了又可惜。如今进兵不能胜利,退兵让人耻笑,在这里没有益处,不如早日回去,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。因此先行收拾行装,免得临到走时慌乱。"夏侯惇说:"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!"然后也收拾行装。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,没有不准备回朝的。
当天晚上,曹操心烦意乱,不能安稳入睡,因此便用手提起钢斧,绕着军营独自行走。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。曹操大惊,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。惇回答说:"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。"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,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。曹操大怒的说:"你怎么敢乱造谣言,乱我军心!"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,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。
杨修学识渊博,才华过人,但是综观杨修一生,并没有像郭嘉、程昱那样在军事上、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,一味在“门内添活字”“一人一口酥”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,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,埋下被杀的祸根。曹操“梦中杀人”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,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,岂不是自找倒霉?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,夏侯惇也夸他“真知魏玉之肺脏”。但是对曹操的早就“忌之”“恶之”“有杀修之心”,他却一无所知,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杀的。

调
解
心
法
(作者简介:宋昇洋,国学学者、五行起名大师。《中华汉字易象字典》总编、暨南大学、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、广东省电子教育委员会副会长、广东省国学学会、中国易经学会、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、中国易象姓名学、中国五行手诊学创始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