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事过满
“反者道之动”,很多事物会以它相反的形式展现出来,如大成若缺、大盈若冲、大巧若拙、大辩若讷,由此我们还推论出很多,比如大有若无、大动若静、大治若乱等。弱者道之用,想成为完美的东西,必须要表现得有所缺陷,想成为正直的人,必须要表现得圆融,这是一种内敛之道,也是一种制胜的策略。但是,是否我们若缺,就一定能够大成呢?未必。很多人照本宣科,还没有大成的时候就表现得若缺的样子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因为,只有大成的人才像若缺的样子,成功才会保持长久。本来就没有成就的人,本来就有缺陷了,还处处把这种缺陷表现出来,只能处处被人抓住把柄,反而妨碍了事业的成功。穷人不会因为露穷而致富,而富人却可以通过伪穷来保全富有,就是这个道理。一个本来有很多缺点的人,如果他去展现这些缺点的话,他也不可能变为没有缺点的人。本来有很少缺点的人,他表现出有很多缺点的样子,他才是一个真正的高人。凡是伟大的事业,好像都留有一个缺口,好像都有点事没做完,才好让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光大,这种事业才是一种伟大的事业,才是一件可恒久的事业。如《道德经》一书,如果写得太多,洋洋几万字或者是十几万字,反而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。区区八十一章,五千多字,里面有很多东西没有说尽说透,只是在字里行间隐隐约约透露出一定道理,所以才能引起后人争相解释破译,从而成就一派学说。
掌声背后是落幕,高潮过后是结局,成功好像抛物线,一旦达到顶点,再往前只能下滑。
争者通过拼搏也可以获得大成、大盈、大直的成果,问题关键是在取得成果之后能否功成身退,修身养性,保持清静无为。因为只有若缺的大成、若冲的大盈才能够保持长久。一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拼搏,肯定是充满激情的,只有把这种激情冷却下来,保持一种无为的心态,才能维持自己的成功。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。当争夺成为他的一种习惯,成为他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时,他通过与天斗、与地斗、与人斗取得快感,胜利之后,他很难放弃这种斗争的乐趣,还会继续拼斗,直到把已经到手的成功给毁掉。掌声背后是落幕,高潮过后是结局,成功好像抛物线,一旦达到顶点,再往前只能下滑。虽然无法避免成功的下滑,但是高明的人可以想办法在最高点停留更久,让抛物线的斜率更小。当我们到达成功的顶点后,要学会让争夺的心逐渐平息下来,放慢前进的步伐,这样才不至于迅速走下坡路。
太平公主被诛杀
太平公主冷静沉着,聪明而有谋略,和太子李隆基一起诛灭了韦氏,几次建立大功,地位尊崇,唐睿宗经常与她商量朝政大事,每次她入朝奏事,都坐着谈很久。有时候没去上朝进见,睿宗动辄询问大臣:“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?”太平公主想做的事,睿宗没有不同意的。朝中群臣自宰相以下,升官还是贬职,都由她一句话决定,其余由她举荐而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计其数。她的权势甚至超过了睿宗皇帝,无数人到她府邸拜访,门庭若市。
太平公主忌惮太子李隆基,经常在睿宗面前挑拔,让他废掉太子。睿宗生性淡怕,又喜好道术,他汲取以往宫廷变乱的教训,听了太平公主的话之后,反而打算让出帝位,以避免灾祸。八月初三,李隆基即位,是为唐玄宗。玄宗尊奉睿宗为太上皇,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,以及重大的刑狱政务由太上皇决定。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,继续专擅朝政,与玄宗发生冲突。朝中七位宰相之中,有五位出自她门下,超过一半的文臣武将依附于她。太平公主与同党们一起谋划,要废掉玄宗;又与宫女元氏合谋,想用毒药害死玄宗。
开元元年(公元713年)七月,唐玄宗抢先诛杀太平公主,太平公主逃进山寺,过了三天才出来。唐玄宗下诏,赐她在家中自尽,她的儿子与党羽也被处死。
秦皇汉武的功与过
众所周知,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王,而汉武帝则是第一位奠定中国疆域的皇帝,在东北方,他派兵灭卫氏朝鲜(今朝鲜北部),置乐浪、玄菟、临屯、真番四郡,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,同时又消灭了南方的夜郎、南越政权,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,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,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,而秦朝的版图不过是汉武帝时期的二分之一而已。
站在今人的立场上,我们尝试去看看“秦皇汉武”是否达到了他们所预期的成功。贾谊在著名的《过秦论》中精彩地叙述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:“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震四海。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,百越之君,俯首系颈,委命下吏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,却匈奴七百余里;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,士不敢弯弓而报怨。”然而他却接着“焚书坑儒”、“收天下之兵而作金人十二”,在如此威严的集权政策下,秦始皇以为秦王朝能保万世。但是,秦朝却在一群市井之人的揭竿起义下匆匆结束,共经过15年。所以,秦始皇成功吗?
然而谜一样的汉武帝也没有成功。他曾八次进攻匈奴,已经耗尽兵力,公元前119年刘彻攻匈奴取得大胜,这算是在解决边境问题的一次重要胜利,然而他仍未满足,一直到武帝末年“兵革数动,民多买复,及五大夫、千夫,征发之士益鲜”。因为汉武帝以威慑政,在他年轻时,众人皆惧其威仪而不敢妄动,但当他年迈病危时,臣下左右都私自窃议自身利益之事,以至于汉武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发生纠纷,父子兵戈相见,贻祸军民。汉武帝曾对卫青说:“一不出师征伐,天下不安。”这样一味把“问题外界化”的做法,如何能够持守一世的成功呢?

调
理
心
法

(作者简介:宋昇洋,国学学者、五行起名大师。《中华汉字易象字典》总编、暨南大学、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、广东省电子教育委员会副会长、广东省国学学会、中国易经学会、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、中国易象姓名学、中国五行手诊学创始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