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而不知
知与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被讨论得最多的一对概念。明朝中期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强调要知行合一,后来国父孙中山则认为知难行易。何为知难呢?王阳明是从心性出发论述的,强调人的活动的意识性——“念发动处即行”,让行为合乎道德的原则;孙中山就举日常作文为例子,他认为提笔会写作的人很多,但懂得文法、文理的人却很少,即能写出传世佳作的人很少,故而他强调凡知之彻底者,行之必易。
我们现在都强调要实践,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,这样除了滋长浮躁的风气外,别无好处。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但在实践之前,我们应该懂得发现真理的方法——不是靠行,而是靠知。
另一方面,要做一个明白人,知天下,见天道,就必须做到“三不”——不行、不见、不为,即是不去经历、不去关注和不去动手。简言之,就是让思虑清静,让心灵通明。这是一种自我修养,通过“三不”,使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,摒弃物欲,让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以观外界事物。争者的争夺行为本身就是一次冒险经历,不可能不经历;他从不信任别人,信奉“百闻不如一见”的信条,不可能不见;凡事都亲自动手,不仅动手而且还动脑、动口、动脚,全身上下都动起来,“全力以赴”地去投入,不可能不为。争者无法体会和践行“三不”的无为境界,长时间保持浮躁的心态,因此不可能是一个明白人。